一、 展览背景和目的
本次展览由顾铮策展,汇集了 35 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 268 件作品以及其它相关 80 余件/组资料、展品。展览以上世纪初就活跃于上海的丁悚、陶冷月、金石声等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呈现了“上海”与“摄影”跨越百年的变迁与发展。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在关注、影写上海崛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摄影从未缺席。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 年代—2020 年代”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窥见上海百余年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契机,更呈现了摄影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与突破。展览以线性结构为主轴,以“光影前驱”“纪实立场”“多元表现”与“特别呈现”等四个板块,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摄影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会看到几代人通过摄影表征上海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丰硕的成果。他们以不断变化的摄影方式凝视上海,也被不断变化的上海所激发,不断创造具有高度都会性的都市影像,使之汇入都市文化的洪流,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是,摄影之都。
二、 展览基本情况
“上海:摄影之都 1910 年代—2020 年代”尝试以相对线性的结构,同时结合体现了摄影这一视觉手段本身特质的诸板块构成,来展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摄影中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同时也展现主要在上海工作与生活的摄影家、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摄影、打开摄影的可能性的努力和成果。
本展览主要以“光影前驱”,“记录”与“表现”及“特别奉献”等四个板块组成。展览核心目的包含三重维度:一是通过百余年间 35 位重要摄影艺术家的作品,构建上海摄影史的学术框架,填补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二是呈现摄影媒介技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的演变轨迹,从画意摄影到纪实主义再到当代实验性创作的转型;三是确立上海作为中国“摄影之都”的文化地位,阐释城市与摄影之间“互相成全,彼此塑造”的深层关系。策展人顾铮教授指出:“变动不居的上海为摄影提供无尽素材,摄影为上海的成长不弃涓滴,尽数记录,虽有遗失,但终成影像上海的汪洋”。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
三、展览创意与主题相关性
展览以“线性历史脉络”与“主题性并置”相结合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百年摄影史的系统性呈现。策展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四大板块+八大单元”的框架,将时间线索与主题表达完美融合,既保证了历史叙事的连贯性,又突出了特定主题的深度探讨。如“江河对视”单元采用黑白墙面分隔苏州河与黄浦江作品,形成视觉对比;“记忆相册”单元复刻地铁人民广场站场景,与美术馆所在地形成地理呼应;“声景计划”融入苏州河与陆家嘴的环境录音,打造沉浸式体验。这些设计将上海城市空间特质转化为展览语言,深化了“摄影之都”的主题表达。
四、展品质量与展示方式
本次展览汇集了一批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与历史文献价值的摄影作品,构建了上海摄影史的权威谱系:
早期经典摄影作品:丁悚 1918 年拍摄的《上海美专学生龙华户外写生活动》不仅是中国早期美术教育的重要见证,更代表了“美术摄影”理念的实践;金石声1933 年《同济大学学生跳水》以动态捕捉展现现代主义风格;其《日军轰炸闸北》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观众在作品前驻足感叹:“能拍下这样的照片,也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这些作品多由艺术家家属或机构提供原始底片并专门制作展品,保证了展示质量。
纪实摄影力作:陆元敏 1990 年代《苏州河》系列以诗意视角记录城市工业遗产,成为上海纪实摄影的里程碑;雍和 2001 年《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 B 股开放首日》精准捕捉了经济变革中的社会心理;许海峰《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通过街头肖像呈现城市的精神面貌。策展团队对作品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如将胡介鸣2008 年《儿子》与 2024 年新作《孙子》并置,展现家庭与城市的双重变迁。当代影像实验:杨福东《国际饭店 No.9》以电影手法重构历史记忆;廖逸君《摄影师和她的缪斯》挑战性别凝视的传统;周裕隆《爱多亚路的天空》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图像再创作。这些作品代表了上海摄影的前沿探索,拓展了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边界。
在文献与实物部分,展览展出了珍贵的《飞鹰》摄影杂志(金石声创办,被评价为“当时亚洲一流的摄影刊物”)、丁悚的私人相册以及完整的“海鸥相机谱系”,包括 1958 年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首款仿制机型到 1980 年代经典机型。这些实物由上海老相机博物馆等机构提供,构成摄影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见证。
展览的空间设计与展示技术极具创新性:
场景复原:在侯剑华地铁摄影作品前搭建 1:1 地铁车厢场景,观众可进入“车厢”体验拍摄打卡;在郭博石库门摄影作品旁设置老自行车道具,增强观展趣味性。
沉浸式声景:“江河对视”单元融入澎湃新闻“上海声景”项目采集的苏州河与黄浦江环境声音,使静态影像获得声音维度。
互动装置:展览尾声设置“马良移动照相馆”,观众可在美术馆特别布景中拍摄肖像照并即时打印带走,将观展体验转化为个人记忆。
虚实结合:“记忆相册”单元利用“地铁车窗”框架结构,观众透过窗口可看到“都市更兴”单元中徐昕的城市变迁作品,形成视觉对话。
这些设计突破了传统摄影展的平面局限,使观众成为展览的参与者而非被动观看者,大大提升了展览体验的丰富性与记忆度
五、教育价值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摄影之都》展览构建了多维教育价值体系,通过1910s-2020s 年间 268 件作品(如丁悚《美专写生活动》、陆元敏《苏州河》)填补公众对上海摄影史认知空白,确立摄影作为“城市文化档案”的历史传承价值;同时梳理从画意摄影到当代实验影像的演变,深化公众对摄影媒介从记录工具到创造性媒介转型的认知;并以“江河对视”“记忆相册”等单元设计激活市民集体记忆,强化城市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在 132 天展期内,展览开展了 13 场特色公教活动,覆盖线上线下观众 14.1 万人次:顾铮策展人 12 场深度导览解读历史逻辑;联合老字号人民照相馆开设“银盐剧场”传承海派高低调摄影技法;通过 AI 老照片修复工作坊对比传统与数字技术,并借助周裕隆“照相馆特刊”项目探索影像虚构性;社群共创的“光影拾忆”计划更收集 600 张市民照片,构建公众参与的视觉地方志。活动注重分众化实施:针对青少年开展馆校合作课程,引导分析《蜗居》系列撰写城市报告;并为视障群体设计了 3D 打印触觉影像配合苏州河声景的多感官导览。创新方法论上,“声景计划”(联合澎湃新闻)嵌入环境录音以听觉赋能视觉记忆,而马良移动照相馆则让观众通过拍摄并即时打印亲身体验影像生产的仪式感。最终,小红书#我的上海摄影记忆话题达 50 万阅读量,展览成功验证了摄影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们如何看见、记忆并锚定自身与城市的精神坐标。 六、观众参与度、宣推情况与市场反应《摄影之都》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显著提升了观众参与度:地铁车厢的
逼真复刻、弄堂场景的生动重现以及马良移动照相馆的趣味体验,有效吸引观众主动融入,开展首月即引发社交媒体打卡分享超 2,000 次;融入澎湃新闻“声景计划”的环境录音,为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影像增添了听觉维度,强化了观展的沉浸感;同时,特设的“老相机体验区”让老年观众亲手操作海鸥 205 等经典机型,唤起怀旧情怀,而当代实验影像区则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驻足拍照分享,实现了代际共鸣。在宣传推广上,展览采取了多渠道策略:开展前夕即在上观新闻、澎湃新闻及《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发布预告并刊发策展人顾铮的深度专访,其中澎湃新闻的访谈被广泛转载;线上层面则在美术馆官方微信、小红书及豆瓣平台持续更新展讯,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50 万次;高规格的开幕仪式于 2024 年 12 月24 日举行,邀请黄浦区文旅局领导、参展艺术家及文化界人士出席,有效形成传播热点。这些举措带来了积极的市场反响:观众普遍评价展览“主题宏大,叙事清晰”,如小红书用户“mao_plus”赞誉其为“上海 100 年的全景回顾”,部分专业观众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如豆瓣用户指出“部分作品悬挂过高影响观看”;展览更吸引了国内多家美术馆策展人前来考察,成为城市摄影史研究领域的标杆。最终,展览在成功吸引传统艺术观众的基础上,也广泛覆盖了摄影爱好者、城市研究者及年轻打卡群体,实现了专业深度与大众吸引力的良好平衡。展览开展后 2 个月内,得 85 篇媒体报道,涵盖多种媒体类型。主流媒体报道有:国家级媒体如新华社、中新社,报道展览。市级媒体如解放日报、文汇报,聚焦展览对上海文化的影响。以及电视台东方卫视的报道,打造文化地标,提升美术馆影响力。新媒体、专业类媒体报道如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杂志、Hi 艺术等专业摄影类媒体,并深入剖析展览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