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在今天,美术馆正在和更多艺术门类进行新的结合,融跨界展出、互动为一体,不仅展示作品,而且研讨交流,生产知识,日益扩展成开放的全艺术平台。2012年以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创的“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为诗人与诗歌爱好者创造思想碰撞的开放平台,诗人与诗歌爱好者们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贵的照片绘画,畅谈文学、艺术与生活。
“诗歌来到美术馆”打造的兼具学术性、普及性和长期性的品牌公教项目。2012年以来,在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下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创的“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为诗人与诗歌爱好者创造思想碰撞的开放平台,开创以“诗人”为核心的诗歌活动,将诗歌活动放到社会公众层面,在美术馆相对封闭的空间使诗人和读者间产生奇妙的气场,平等交流,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该项目使诗人与诗歌爱好者们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贵的照片绘画,畅谈文学、艺术与生活,兼具学术性、普及性和长期性,旨在为诗人与诗歌爱好者创造思想碰撞的开放平台,让诗歌真正走出小圈子,并链接文化、对话当代,铺展中国当代诗歌文化视野和格局,为其进程提供更丰富的社会声音,凸显其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
二、项目实施
“诗歌来到美术馆”自2012年启动,基本每月一期,每期邀请一位“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诗人在美术馆充满仪式感的空间里与公众分享创作经验。活动坚持以主持人引导话题、邀请诗人读诗歌探讨诗歌创作本身,并充分展示生活与创作为框架,诗人朗读,优秀朗读者及现场观众朗读,注重台上台下的现场诗歌朗诵互动及深入交流。迄今为止邀请的近百位诗人均经精挑细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跨越五大洲,诗人年龄梯度从28岁到93岁,除享誉世界的国宝诗人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热门人选,也有诗歌尚未被翻译成汉语的宝藏诗人,很多诗人拥有音乐家、艺术家、翻译家、评论家、歌手、学者……
为匹配公众需求,每场活动由诗人甄选20首诗歌,美术馆印制(中外对照)活动诗刊供参与者免费取阅现场朗读(每期活动制作200册,未被翻译成中文的国际诗人诗歌请诗人身份的专业译者翻译成中文),另有节奏地在“诗歌来到美术馆”公众号及“美术馆”公众号及官方微博、豆瓣、活动行、荔枝等平台精选诗歌推荐诗人及优秀声音招募朗读者,同时启动“诗人专访”“声音征集”“活动在线直播”“美术馆视频号直播”“翻译者招募”“活动回顾”“活动短视频传播”等线上互动内容,打造“无墙的美术馆”,拓展不同受众群体间的多元话语场域和系统持续性学习渠道。
除每期活动特别制作诗刊供参与者现场朗读及收藏,另制作民生公共教育年鉴共享活动成果,活动视频链接提交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进行再次传播,并邀请每期活动诗人赠送个人诗集及相关评论集,这些内容都陈列于美术馆民生美术文献中心,供读者免费阅读,让更多公众在观展及参加活动之余,以更多维的途径在美术馆空间里感受不同艺术形式间流动互通的魅力。
三、社会影响
项目不断拓展诗人、美术馆与公众的关系,以集诗歌、音乐、戏曲、弹唱、绘画等多元素的开放式诗意派对,在诗歌与跨界、个体和城市、艺术与生活等话题层面上呈现美术馆的多样性面貌,舒缓人们被改变的生活节奏和方式,以在场交流及在线直播的方式吸引了近40万学习者互动参与。项目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激发并进的共同场域,也为诗歌的传播和教育提供了契机,这种持续性的常态化文化生活,吸引了诗歌界力量的不断加入,也根植到上海这国际化都市的文化基因里。不仅受到来自诗人、参与者、媒体人、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品牌效应。
本项目相继获得“文化中国”之“年度事件大奖”(2013)、上海市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优秀社会教育项目(2016)、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特色品牌活动(2017)、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特色品牌项目(2019)、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2019)、上海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2022)等荣誉。新华社、人民日报、上观新闻、中国网、澎湃新闻、文学报、文汇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凤凰卫视、全纪实、澎湃文化课、上海文艺、腾讯网、新浪网、中国诗歌网、乐至融媒、新浪财经、ActionMedia、Shanghai Daily、Global Times等百余家中外媒体的宣传及深度报道。
“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秉持开放、公益的原则,通过免费报名的方式,美术馆不断丰富项目内涵和外延,在拓展诗人、美术馆与公众的关系的同时,激发双向的内在力量;不断扩充公众体验感和互动参与及深入学习形式,以系列诗刊免费发放、在线声音招募、诗人专访、线上直播、美术馆视频号直播、活动短视频传播、活动回顾等方式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及单一学习方式,塑造“无墙美术馆”的诗歌现场,实实在在为公众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