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繁星”优质教育项目是一个聚焦随迁子女表达素养提升的服务学习项目,由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发起。从2022年春季在线上开展了第一期随迁子女表达素养提升项目以来,“繁星”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服务了来自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开鲁新村第一小学和闵行区民办塘湾小学的一百多位随迁子女,形成了逻辑辩论、心理绘画以及即兴戏剧三大模块的课程,具体内容将根据孩子们的情况进行更新。

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期待往往很高,但由于工作繁忙,许多随迁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很好的表达氛围。在学校中,相对于上海本地儿童,随迁子女在教育资源和自我认知中处于弱势:普通话不标准,无法自信表达;学习基础不好,主要体现在英语成绩方面。他/她熟稔于留沪积分、熟稔于在沪转学、熟稔于初中时回老家,但却对如何勇敢表达自我、如何与别人良好沟通知之甚少,故而创立此项目来帮助随迁子女表达素养的提升。

 

二、项目实施

基金会与美术馆以过去两年积累的授课经验和优质课件为基础,为“繁星”项目新增了“课外拓展”版块。“课外拓展”是在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希望促进孩子们将课堂中看到、听到的艺术故事转化为更切身的体验,让孩子们在提升口头表达素养的同时,遇见更多的表达形式。

结营活动中,“繁星”项目志愿者带领塘湾小学的小朋友们来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参观《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了解了上海美术电影经典作品的创作历程。美术馆中1500余件文献、模型、影像等不同形式的展品,展示着《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等上海美术电影的辉煌成就与美学精神。

参观过程中,基金会邀请到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动画学会会员姚忠礼先生,为小朋友们讲解上海美术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制作技法。姚老师手拿“金箍棒”, 与小朋友们重温陪伴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经典动画作品。而小朋友们置身于材料丰富的美术馆中,认真听着姚老师耐心生动的讲解,表现出了对上海美术电影极大的热情。 参观结束后,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全国理事、国际木偶联盟中国会员焦达先生受邀为小朋友们带来一场有趣的手工剪纸课。课堂上,焦达老师手把手教导小朋友们为动画人物设计颜色、剪贴造型。转眼间一个个鲜活又创新的动画人物跃然纸上,课堂上洋溢着大家欢快的笑声。在4个小时的场馆参观与手工体验中,小朋友们跟随两位老艺术家一同观看观赏了上海美术电影的全景,重温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相信这段带着无数可爱动画角色的旅程也会成为小朋友心中充满温情的回忆。

2024年11月16日下午,本次定向活动以美术馆疑案为背景展开,邀请来自闵行去民办塘湾小学的孩子们扮演侦探,通过定向打卡闯关活动,寻回丢失的画作,找出画作失踪背后的秘密。带队志愿者带着各组孩子前往不同点位开始闯关。以知识答题、音乐节奏、即兴故事创作、任务绘画、人偶模仿等形式展开,旨在让孩子们在闯关过程中关注展览内容,了解中国美术电影相关的知识。孩子们或在历史墙前找寻着问题的答案,或仔细聆听着美术电影的配乐并用木鱼轻轻敲打出节奏,或努力观察着动画角色的动作并进行模仿,或在纸上描摹着经典美术电影的形象……八个点位的闯关活动全部结束,孩子们互相分享着线索,将画作碎片一点点拼成了一幅完整的画作。

2025年2月,在导览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探寻上海摄影之都魅力的奇妙之旅,齐聚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摄影之都1910S - 2020S》展览现场。导览老师从生活中的上海入手,引导孩子们留意身边的街道和风景。并且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纷纷回忆自己的出行经历,分享路上看到的不同风景。而这些生活中的点滴,都将以独特的姿态呈现在接下来要看到的展品当中。在欣赏展品的过程中,导览老师根据不同的目标,引导孩子们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场景的学习,再到对城市特性的理解。从但杜宇的《雾市》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雾蒙蒙的城市街道所传达出的情绪,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在金石声的《弄堂》里,他们领略了上海弄堂的独特韵味;许海峰的《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和雍和的《上海虹口四平路……》等作品,则让孩子们看到了城市街道上人们的活动和情感,引导他们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道路和地点,并分享其中的故事。在展览的最后一个版块,导览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了一系列实验性的作品。艺术家用“头发”为素材拼贴糅合成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将艺术体验转化为实际创作,活动设置了以拼贴艺术为主题的创作环节。志愿者老师事先准备了剪刀、固体胶、卡纸以及一定数量的上海城市主题照片,鼓励孩子们以这些照片为原料,通过裁剪与拼贴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画作。在创作过程中,志愿者老师还鼓励孩子们进行融合媒介创作,用手绘自由填补照片间的间隙。孩子们拿起画笔,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细节,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通过这次创作活动,引导孩子们自主建构‘家’的意义空间及其与他们切身所处时空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与上海这座城市建立更强的纽带。

 

三、社会影响

基金会充分利用展览资源,与复旦大学共同发起该项目,运用馆校合作,打造提升型学习实践基地。美术馆与小学合作开展免费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活动将联系美术馆、剧场等艺术活动场所,将课堂中看到、听到的艺术故事转换为更切身的体验。是打通优质美育资源下沉、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实践,社会价值多元且深远。对学生而言,这一合作打破了艺术教育的“围墙”,让他们跳出课本,近距离观察名家画作、参与互动创作,不仅能直观培养审美感知力与想象力,更能让经济条件有限的孩子免费接触专业艺术资源,避免美育机会因家庭背景差异而失衡,为成长播下艺术启蒙的种子。

美术馆借此从“小众艺术殿堂”转向“大众教育空间”,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同时从小培养公众的艺术素养与美术馆参观习惯,在促进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提升表达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带领他们看见更多的表达形式,如雕塑、剪纸、动画、艺术装置等等,为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传承文化价值奠定长远基础。